首頁 > 通信技術 > 網絡優化 >

不同場景下的LTE RF優化實戰經驗總結
2019-06-21 08:38:08 來源: 評論:0 點擊:
一 高速公路場景
①測試車速對網絡性能基本無影響
不同測試速度(60、80、100 km/h)下:
■RSRP、SINR及吞吐率分布情況基本相同
■ERAB建立成功率、切換成功率沒有變化
■平均入網時延、平均切換時延沒有變化
②平均車速越高TM7增益估算越難,進入TM7越少
③高速公路場景相對密集城區場景“SINR”虛高:
高速公路場景為線狀覆蓋,PCI模3錯開容易,但在密集城區,站點密集,在重疊覆蓋區PCI模3不能完全錯開,因此在重疊覆蓋區域高速公路場景CRS SINR相比數據區SINR虛高;
高速公路場景可最大程度的減少鄰區的重疊覆蓋,極好覆蓋區域數據子載波受到的干擾低于密集城區,對應吞吐量要高。
④高速優化經驗
RF優化:高速路段要提升吞吐量必須有效控制重疊覆蓋,盡量保障覆蓋信號單一,切換次序固定;
模3干擾優化:RF覆蓋優化后,需要進行模3干擾的檢查和優化,使得類似高速條狀覆蓋區域的模3干擾最小化;
TDS/L協同:TDL/TDS共覆蓋場景,從覆蓋的角度兩者優化目標、策略及方法一致,因此目前基于TDL的優化對已有的TDS網絡性能不會有負面影響。
二 超高站點
①研究場景介紹:
某站位于31樓頂,天線掛高約95米,天線下傾角6度。距離周邊站間距在0.1km~0.3km。
②超高站自身覆蓋研究:
單站覆蓋區域為重疊覆蓋區域,平均RSRP雖高,但平均SINR、吞吐量偏低;
存在塔下黑,二次波瓣覆蓋,方向性異常,難以控制等問題,給組網覆蓋帶來較大影響。
③遍歷測試對比:
組網情況下高站覆蓋點很少,站下都屬于其它站覆蓋;
高站關閉后,高站覆蓋區域RSRP覆蓋沒有變化;
高站關閉有個別地方覆蓋提升明顯,DL吞吐量有明顯提升;
高站關閉后,空擾情況下平均吞吐量提升0.5M,50%加擾情況提升1M。
④對周邊高樓室內覆蓋分析:
在中、低層高站開啟增加了重疊覆蓋,高站開啟對周邊樓宇中、低層DL吞吐量在有降低;
在高層,高站開啟后主要由高站信號覆蓋,因此高站開啟對對周邊樓宇高層DL吞吐量有明顯提升。
高站的在地面及中、低層建筑覆蓋中沒有正增益,反而存在負面影響,高站僅對周邊樓宇高層覆蓋存在正增益,因此建議在密集城區組網場景采用其它方案取締超高站點。
三 室內分布系統
①覆蓋普查
速率:酒店走廊>寫字樓>商場(開放性越強,干擾越強,速率越差);
加擾相對于空擾的速率損失:可分析不同場景下鄰區對本小區影響的嚴重程度;酒店<寫字樓< 商場(封閉性越強,受影響越?。?。
覆蓋效果和性能看,寫字樓雙通道方案優于單通道方案。雙通道相對單通道的增益上行均值速率提升約為10%~20%,下行均值速率提升約為40%~50%;
②室內組網方式對比:
空擾下,同頻組網與異頻組網的性能差異不明顯;
50%加擾下,同頻組網與異頻組網性能差異與場景相關性大,場景越空曠,差異越明顯;
同層場景(體育館),同頻相對于異頻(同層)下行吞吐率損失44%;
異層場景(開放性商場),同頻相對于異頻(異層)下行吞吐率損失8%~22%
③高層室內覆蓋:
室內功率降低3dB,占用到室分的占比由84%下降到80%,駐留室外小區速率偏低;
從覆蓋效果看,覆蓋良好的寫字樓建議減少中高層與室外切換。
④室分平滑升級改造:
E、F頻段均可從TDS升級為TD-LTE網絡;升級后F覆蓋略優于E頻段(約2dB);
現網普遍功率設置下,TDS(RSCP)對比E頻段(RSRP)強20dB~25dB,和信源功率差別一致;
由于部分原有TDS室分系統使用干放(不支持TDL),因此升級改造需考慮此問題。
⑤單雙路混合系統測試:
同一雙路室分區域內,MIMO相對SISO約有44.4%的增益;
下行邊緣、均值吞吐率分析,MIMO單流相對SISO吞吐量損失:9.2%(2天線相對單天線導頻開銷增加5%),因此在日常維護中要觀察雙流室分,一路室分完全故障情況,需要及時處理。
當存在單雙路混合分布系統時,若單路覆蓋區域超過雙路覆蓋區域4倍以上,則不建議使用單雙路混合室分系統建設。
四 28天線研究
①定點固定TM3、7、8拉遠測試:
速率掉話點的距離基本一致;
TM7/8相比TM3在遠點能獲得明顯的BF增益,邊緣點吞吐量增益達到100%~200%;
TM8相對TM7雙流增益對提升近、中點用戶的吞吐量有幫助,增益達到30%以上。
②TM38自適應下MU-BF多用戶定點小區吞吐量對比:
開啟MU-BF后,能獲得穩定的扇區吞吐量增益,小區吞吐量整體增益5.24%;
中點用戶是獲得MU-BF增益的主要目標,吞吐量增益穩定在19%以上。
③多用戶定點TM37自適應和TM38自適應吞吐量對比:
在空擾和加擾情況下,TM3/8相對于TM3/7,都能獲得穩定的扇區平均吞吐量增益,增益在10~15%
好、中點用戶是獲得TM8雙流的BF增益和復用增益的主要受益者,中點增益達到64.85%;
遠點用戶TM7和TM8單流的性能基本相當;
④TM37自適應和TM38自適應全網普查:
在空擾和加擾情況下,TM3/8相對于TM3/7,都能獲得穩定的扇區平均吞吐量增益(空擾11.65%,加擾7.5%)。
⑤上行MU-MIMO測試:
在上行MU-MIMO開啟后小區上行總吞吐量提升約33.84%;
增益主要集中在近點用戶,極好點增益75.49%。
8天線能夠支持TM8和MU-BF等R9功能,可以進一步提升扇區覆蓋和平均吞吐量,并且具有向R10多天線演進的優勢。
五 地鐵場景
①地鐵穿透及人體損耗:
地鐵穿透損耗10-24dB之間,與終端和天線的角度有關,穿透角度較大時,地鐵箱體穿透損耗約20dB左右(18-24dB之間有波動);穿透角度較小時,可能出現穿透地鐵玻璃窗的現象,測試出的穿透損耗約12dB(10-14dB之間波動);
車門處和車中間的測試數據,人體平均損耗約2.4dB。
②地鐵小區合并的性能影響:
小區合并空擾場景信號質量優于小區非合并空擾場景,下行平均吞吐率有10%左右增益;在合并空擾場景、非合并場景空擾以及非合并場景加擾下,對終端接入成功率和切換成功率無影響。
小區合并在線狀覆蓋場景對減少鄰區間干擾及重疊覆蓋有增益,DL-THR有一定提升,并可以明顯減少切換。
六 F/D覆蓋性能研究
①室外覆蓋綜合對比測試:
DL RSRP對比:F頻段相對D頻段RSRP差值(CDF 50%中值)在9dB左右;
DL-THR對比:F頻段相對D頻段DL-THR差值(CDF 50%中值)在4.4~2.7Mbps左右;
DL-SINR對比:F跟D的平均SINR差值在4.2~2.87dB,隨著加擾的增加F與D的SINR差值減少。
②室外覆蓋室內對比測試:
DL RSRP對比:在室內底層F頻段(CDF 10%)RSRP為-104dBm,D頻段為-121dBm左右;
DL-THR對比:在室內底層F頻段(CDF 10%)DL-THR在5~7Mbps左右,D頻段只有2Mbps左右;
總體來看F相對D有較大的覆蓋優勢,尤其是室內底層,F頻段基本能夠滿足90%以上RSRP>-100dBm,DL-THR>4M,D頻段不滿足。
③室外覆蓋FD異頻切換測試:
F/D切換成功率都為100%, 切換時延F與D基本相當,都小于25ms。
F頻段相對D頻段具有明顯的覆蓋優勢,場景越復雜,覆蓋深度越深,F相對于D覆蓋優勢越明顯。
七 TDS與TDL覆蓋性能研究
①孤站拉遠三網對比測試:
D頻段覆蓋距離在1600m;
F頻段覆蓋距離在1900~2000m左右,跟TDS覆蓋基本相當;
TDS語音業務斷鏈點距離為1900m,跟TDL-F頻段覆蓋相當,比TDL-D頻段覆蓋有明顯優勢(超過18.75%)。
②室外覆蓋室內測試:
F頻段明顯好于D頻段;
室外覆蓋室內時,底樓覆蓋情況:F頻段基本都能滿足室內覆蓋95%以上RSRP>-110dBm, D頻段不能滿足該要求,TDS在室內覆蓋RSCP大于TDL17~20dB左右,底樓覆蓋滿足RSCP>-90dBm,因此在300m左右站間距,TDL-F頻段,TDS可以滿足室內底層覆蓋,TDL-D頻段則不能滿足室內覆蓋要求。
TDS跟TDL-F覆蓋基本相當,明顯好于D頻段,TDS與TDL-F頻段可以協同組網室外覆蓋室內時,底樓覆蓋情況:F頻段與TDS能滿足底層室內覆蓋(TDL的F頻段95%以上RSRP>-110dBm , TDS95%以上RSCP>-90dBm),TDL-D頻段則不能滿足層室內覆蓋。
八 TDSL互操作
①不同場景空閑態互操作參數優化測試:
據測試情況來看,按照最優參數策略(達到95%的成功率,且符合LTE優先的策略),不同場景需要配置不同的參數組,其中大部分場景為參數組(LTE啟動異系統測量門限RSRP<-90dBm、LTE到TD-SCDMA重選判決門限LTE RSRP <-116dBm且3G RSCP >-92dBm、TD-SCDMA到LTE重選判決門限LTE RSRP >-110dBm);
到3G網絡重選時延較長(2s-3s),到4G LTE網絡重選時延較短(0.1-0.2s) 。
②拉網空閑態互操作參數優化測試:
若路測區域干擾相對較強,信號快衰嚴重,易導致終端在重選門限前掛死后脫網重建;建議后續參數設置根據不同場景而定,如密集城區與一般城區不同,室內與室外不同(RSRP與SINR信號模型不一樣) 密集城區比一般城區RSRP要高一個門限級別。(移動情況下啟動和判決門限要適當提高)
③連接態脫網重建測試:
脫網重建平均時延為24.22s,各場景脫網時延差別不大;其中定時器參數組
(N310=6, T310=200ms,T311=10s)相對脫網時間最短;脫網對實時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,影響用戶感知,對非實時業務影響不大。
評論排行
- ·中國移動2G退網的可能性有多大?(1)